首页

  • 学历类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
  • 医卫类
  • 建筑工程
  • 外语类
  • 外贸类
  • 计算机类
  • 财会类
  •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 我要找题网 > 考试试卷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卷1

卷面总分:0分 答题时间:分钟 试卷题量:0题

一、多选题 (共51题,共0分)
1.

中国西式广告出现于()

  • A.明代中后期
  • B.清代初期
  • C.清代中期
  • D.晚清时期
2.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

  • A.神农
  • B.陶弘景
  • C.孙思邈
  • D.李时珍
3.

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

  • A.夏代
  • B.周代
  • C.商代
  • D.秦代
4.

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 A.太师、太傅、太保
  • B.丞相、太尉、御史大 夫
  • C.尚书、中书、门下
  • D.太尉、太常、太仆
5.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

  • A.冠、婚、丧、祭、乡
  • B.冠、婚、射、朝、 聘
  • C.祭、凶、宾、军、家
  • D.吉、凶、宾、军、 嘉
6.

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 A.周代周公
  • B.春秋孔子
  • C.西汉董仲舒
  • D.宋代张载
7.

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

  • A.陶弘景
  • B.张鲁
  • C.张道陵
  • D.葛洪
8.

“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

  • A.仁爱孝悌
  • B.重义轻利
  • C.谦和礼让
  • D.真诚有信
9.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 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B.格物、致知、诚 意
  • C.诚意、正心、修身
  • D.齐家、治国、平天下
10.

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代表作是 ()

  • A.《步辇图》
  • B.《清明上河图》
  • C.《天王送子图》
  • D.《簪花仕女图》
11.

《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 ()

  • A.场合
  • B.对象
  • C.时机
  • D.分寸
12.

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

  • A.西周
  • B.西汉
  • C.秦代
  • D.唐代
13.

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

  • A.佛教的传入
  • B.伊斯兰教的传入
  • C.基督教的传入
  • D.犹太教的传入
14.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 A.60 年代
  • B.70 年代
  • C.80 年代
  • D.90 年代
15.

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 A.齐国的管仲
  • B.魏国的李悝
  • C.郑国的子产
  • D.秦国的商鞅
  • E.赵国的赵鞅
16.

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 A.坚持语文独立.
  • B.坚持语文互助
  • C.坚持语文平等
  • D.坚持语文分类
17.

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 A.孝廉制度
  • B.九品中正制
  • C.科举制度
  • D.管理选拨制度
18.

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清朝
19.

据《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 A.黄帝、鲧、高辛、尧、舜
  • B.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 C.黄帝、仓颉、高辛、尧、舜
  • D.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20.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 A.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 B.后天物质 的创造
  • C.先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 D.后天修养与精神
21.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

  • A.文化政策
  • B.文化传统
  • C.文化思潮
  • D.文化观念
22.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

  • A.第一个寒冷期
  • B.第二个寒冷期
  • C.第三个寒冷期
  • D.第四个寒冷期
23.

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

  • A.“四渠通漕”
  • B.“通漕四渠”
  • C.“渠漕四通”
  • D.“渠通四漕”
24.

在植树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绩,据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约为()

  • A.7 亿棵
  • B.8 亿棵
  • C.9 亿棵
  • D.0 亿棵
25.

上古文化虽说多元,可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 A.黄河上游地区
  • B.黄河下游地区
  • C.黄河中下游地区
  • D.长江中游地区
26.

夏文化的特点是()

  • A.尚忠
  • B.尚孝
  • C.尚义
  • D.尚礼
27.

“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 A.儒家的思想核心
  • B.法家的思想核心
  • C.墨家的思想核心
  • D.道家的思想核心
28.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 A.西汉时期
  • B.两汉时期
  • C.东汉时期
  • D.魏晋时期
29.

中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 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

  • A.“龙抬头”
  • B.“桃花水”
  • C.“打春牛”
  • D.“唱春官”
30.

旧时铁匠行所崇拜的祖师是()

  • A.鲁班
  • B.老君李耳
  • C.灶君
  • D.嫘祖
31.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 (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

  • A.文化现象
  • B.文化内涵
  • C.文化事象
  • D.文化思潮
32.

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 A.古巴人和鲜卑人
  • B.古巴人和羌人
  • C.鲜卑人和吐蕃
  • D.吐蕃和羌人
33.

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 A.修身
  • B.勤业
  • C.孝悌
  • D.尊师
34.

《诗经》编成于()。

  •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汉朝
  • D.唐朝
35.

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 A.元代末期
  • B.明代中叶
  • C.清朝中叶
  • D.民国初年
36.

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 A.“正心”
  • B.“修身”
  • C.“平天下”
  • D.“治国”
37.

下列属于文化观念的有()

  • A..人生观
  • B..审美观
  • C..建安风骨
  • D..隋唐佛学
  • E..宋明理学
38.

反映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的有()

  • A..“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B..“朝赏暮 戮,忽罪忽赦。”
  • C..“天下一家,何非君土。”
  • D..“中外之财, 皆陛下府库。”
  • E..“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39.

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有()

  • 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
  • B..布局上左右对称
  • C..外观的多样性
  • D..强烈的人文性
  • E..在建筑物中寄 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40.

下列属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的有()

  • A..对联
  • B..字谜
  • C..预言
  • D..姓名
  • E..敬惜字纸
41.

42.

名词解释:清谈

43.

名词解释:家庭

44.

名词解释:天神祭祀

45.

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

46.

什么是针灸学说?

47.

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48.

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49.

新中国建立后, 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

50.

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51.

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答题卡(剩余 32 道题)
一、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