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
  • 医卫类
  • 建筑工程
  • 外语类
  • 外贸类
  • 计算机类
  • 财会类
  •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 我要找题网 > 考试试卷

全国自考《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卷面总分:0分 答题时间:分钟 试卷题量:0题

一、多选题 (共38题,共0分)
1.

下列哪项不是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 A.直接伤及内脏
  • B.影响脏腑气机
  • C.容易损伤脾胃
  • D.影响病情
2.

“寒因寒用”的治疗法则是()。

  • A.虚寒证用寒药
  • B.实寒证用寒药
  • C.假热证用寒药
  • D.假寒证用寒药
3.

哪项不是寒凉药所具有的作用()。

  • A.清热
  • B.泻火
  • C.助阳
  • D.凉血
4.

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 A.血液生成与运行方面
  • B.调节全身气机方面
  • C.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
  • D.调畅情志活动方面
5.

施灸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先灸头面部后灸四肢部
  • B.先灸胸腹部后灸腰背部
  • C.壮数先多后少
  • D.艾柱先大后小
6.

下面哪一种手法不属于推拿手法()。

  • A.摆动类手法
  • B.振动类手法
  • C.挤压类手法
  • D.端提接骨
7.

具有清热、泄火、燥湿作用的是()。

  • A.辛味食物
  • B.甘味食物
  • C.酸味食物
  • D.苦味食物
8.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属于()。

  • A.佐助药
  • B.佐制药
  • C.反佐药
  • D.使药
9.

中脘穴位于()。

  • A.脐中直上 1 寸
  • B.脐中直上 2 寸
  • C.脐中直上 3 寸
  • D.脐中直上 4 寸
10.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 A.心的功能
  • B.脾的功能
  • C.肝的功能
  • D.肺的功能
11.

下列各项,属于相克关系的是()。

  • A.木和土
  • B.木和火
  • C.火和土
  • D.土和金
12.

肝开窍于()。

  • A.
  • B.
  • C.
  • D.
13.

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者,多属()。

  • A.大肠湿热
  • B.肝胃不和
  • C.伤食积滞
  • D.寒湿内盛
14.

耳舟位于()。

  • A.耳屏与对耳屏之间凹陷处
  • B.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处
  • C.对耳屏与对耳轮的凹陷处
  • D.与耳轮相对呈“ Y”字型的隆起部分
15.

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正确的是()。

  • A.手太阴脾经
  • B.足太阴肾经
  • C.足厥阴肝经
  • D.手少阴心包经
16.

具有软坚、散结、润下等作用的是()。

  • A.辛味食物
  • B.咸味食物
  • C.酸味食物
  • D.苦味食物
17.

提示疾病发展转折点的是()。

  • A.自汗
  • B.盗汗
  • C.大汗
  • D.战汗
18.

下列哪项是热邪的致病特点()。

  • A.可引起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 B.常可见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症状
  • C.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 、阳经及肌表等部位
  • D.易煎熬消灼人体的阴液,使阴津耗伤
19.

下列不能用来煎药的是()。

  • A.井水
  • B.开水
  • C.自来水
  • D.纯净水
20.

具有发散、行气之功效的是()。

  • A.辛味食物
  • B.甘味食物
  • C.酸味食物
  • D.苦味食物
21.

风邪为患常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在临床上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等症状。

22.

重痛多因 _______所致

23.

_______为髓海, _______为水谷之海, _______为气海。

24.

气的升降失常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几个方面。

25.

基本行针手法有 _______、 _______。

26.

舌诊主要观察 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的变化。

27.

药味的加减,如果改变了 _______,必然使方剂的主治和功效发生根本改变。

28.

施灸的顺序是 _______。

29.

君药的涵义是 _______。

30.

既病防变

31.

阿是穴

32.

热证

33.

滞针

34.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哪些内脏有关?试作具体说明。

35.

试述脾主统血与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

36.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7.

举例说明腧穴的治疗作用。

38.

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题卡(剩余 32 道题)
一、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