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
  • 医卫类
  • 建筑工程
  • 外语类
  • 外贸类
  • 计算机类
  • 财会类
  •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 我要找题网 > 考试试卷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剖析

卷面总分:0分 答题时间:分钟 试卷题量:0题

一、多选题 (共50题,共0分)
1.

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 A.张衡
  • B.毕昇
  • C.祖冲之
  • D.蔡伦
2.

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 A.夏代
  • B.周代
  • C.商代
  • D.秦代
3.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 A.秦代
  • B.汉代
  • C.隋唐
  • D.明代
4.

秦朝中央 “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太宰
  • B.丞相
  • C.太尉
  • D.御史大夫
5.

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

  • A.物质文化
  • B.制度文化
  • C.精神文化
  • D.生产生活文化
6.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 A.《孙子》
  • B.《尚书》
  • C.《春秋》
  • D.《诗经》
7.

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

  • A.
  • B.
  • C.
  • D.
8.

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

  • A.《论语》
  • B.《孟子》
  • C.《礼记 ·大学》
  • D.《荀子 ·劝学》
9.

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

  • A.木结构
  • B.左右对称
  • C.讲究装饰
  • D.廊柱结构
10.

"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

  • A.《书》
  • B.《乐》
  • C.《礼》
  • D.《易》
11.

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

  • A.汉藏语系
  • B.蒙古语系
  • C.阿尔泰语系
  • D.南岛语系
12.

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

  • A.禁忌
  • B.崇拜
  • C.恐惧
  • D.避讳
13.

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

  • A.两次
  • B.三次
  • C.四次
  • D.五次
14.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

  • A.1482 年
  • B.1582 年
  • C.1682 年
  • D.1782 年
15.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 A.道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佛家思想
  • D.杂家思想
16.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

  • A.
  • B.
  • C.
  • D.
17.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

  • A.三大语系
  • B.四大语系
  • C.五大语系
  • D.六大语系
18.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

  • A.白虎观会议
  • B.熹平石经
  • C.三体石经
  • D.五经文字
19.

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

  • A.陈独秀
  • B.胡适
  • C.陈寅恪
  • D.钱穆
20.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

  • A.《金瓶梅》
  • B.《红楼梦》
  • C.《聊斋志异》
  • D.《牡丹亭》
21.

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

  • A.文化现象
  • B.文化产品
  • C.文化事象
  • D.文化观念
22.

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

  • A.“世界高原 ”
  • B.“世界屋脊 ”
  • C.高原世界
  • D.“屋脊世界 ”
23.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 A.第一个寒冷期
  • B.第二个寒冷期
  • C.第三个寒冷期
  • D.第四个寒冷期
24.

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

  • A.归宿
  • B.过程
  • C.发展
  • D.资源
25.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 A.文化内涵
  • B.文化外延
  • C.文化经历
  • D.文化结果
26.

《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 A.郭沫若
  • B.于省吾
  • C.陈梦家
  • D.徐中舒
27.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

  • A.三藩之乱
  • B.永嘉之乱
  • C.八王之乱
  • D.五胡之乱
2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 A.天象观
  • B.勤农观
  • C.占验观
  • D.地利观
29.

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 B..匈奴族
  • C.汉族
  • D.高车族
30.

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

  • A.《素问》
  • B.《灵枢》
  • C.《难经》
  • D.《伤寒杂病论》
31.

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 A.三皇时代
  • B.五帝时代
  • C.夏代
  • D.商代
32.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 A.教师
  • B.官吏
  • C.说客
  • D.辩士
33.

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 A.唐朝
  • B.北宋
  • C.南宋
  • D.元朝
34.

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 A.出人相补原理
  • B.等差原理
  • C.中国剩余定理
  • D.秦王暗点兵
35.

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 A.
  • B.
  • C.
  • D.
36.

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

  • A.公元 6 世纪
  • B.公元 8 世纪
  • C.公元 12 世纪
  • D.公元 16 世纪
37.

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 A.周代
  • B.汉代
  • C.隋代
  • D.唐代
38.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 A.选举政治
  • B.世袭政治
  • C.伦理政治
  • D.文官政治
39.

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 A.五帝时期
  • B.夏朝
  • C.周代
  • D.春秋时期
40.

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
  • 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41.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 A.《左传》
  • B.《周礼》
  • C.《论语》
  • D.《孟子》
42.

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 A.《周礼》
  • B.《庄子》
  • C.《周易》
  • D.《诗经》
43.

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 A.知行合一
  • B.天人合一
  • C.重义轻利
  • D.文以载道
44.

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

  • A.张道陵
  • B.张角
  • C.张鲁
  • D.张衡
45.

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

  • A.王维
  • B.柳宗元
  • C.杜牧
  • D.白居易
46.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 A.文化思潮
  • B.文化传统
  • C.文化观念
  • D.文化现象
47.

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 A.地质灾害等
  • B.沙尘暴灾害等
  • C.洪涝灾害等
  • D.风灾等
48.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 A.第一个温暖期
  • B.第二个温暖期
  • C.第三个温暖期
  • D.第四个温暖期
49.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 A.和睦
  • B.团结
  • C.和平
  • D.统一
5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 A.原始采集业
  • B.原始捕捞业
  • C.原始狩猎业
  • D.农业
答题卡(剩余 32 道题)
一、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