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
  • 医卫类
  • 建筑工程
  • 外语类
  • 外贸类
  • 计算机类
  • 财会类
  •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 我要找题网 > 考试试卷

全国自考《美学》真题及答案

卷面总分:0分 答题时间:分钟 试卷题量:0题

一、多选题 (共50题,共0分)
1.

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 A.理念论
  • B.先验主体论
  • C.绝对精神论
  • 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意念
  • B.实践
  • C.精神
  • D.物质
3.

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 “令人解放的性质 ”的是()。

  • A.柏拉图
  • B.黑格尔
  • C.康德
  • D.席勒
4.

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

  • A.自由
  • B.实践
  • C.劳动
  • D.阅读
5.

被马克思称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 ”的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 B.社会主义社会
  • C.共产主义社会
  • D.封建社会
6.

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

  • A.多向度的人
  • B.单面人
  • C.双重性格的人
  • D.多重性格的人
7.

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

  • A.学习
  • B.觉解
  • C.实践
  • D.艺术
8.

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

  • A.自发性
  • B.内在性
  • C.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 D.动态性
9.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的是()。

  • A.天地境界
  • B.道德境界
  • C.功利境界
  • D.自然境界
10.

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

  • A.功利境界
  • B.学术境界
  • C.艺术境界
  • D.境界
11.

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

  • A.知识
  • B.体验
  • C.
  • D.存在
12.

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 A.自由
  • B.限制
  • C.必然
  • D.可能
13.

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

  • A.毫无瓜葛
  • B.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 C.同一个概念
  • D.包含 关系
14.

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 ()。

  • A.同时的
  • B.在后的
  • C.在前的
  • D.无所谓先后
15.

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

  • A.崇高
  • B.荒诞
  • C.喜剧
  • D.气韵
16.

审美经验是一种()。

  • A.感性体验
  • B.感官体验
  • C.认识
  • D.感官快感
17.

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

  • A.艺术创造
  • B.艺术作品
  • C.艺术接受
  • D.艺术欣赏
18.

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

  • A.广义的美育
  • B.狭义的美育
  • C.美育
  • D.以上都不是
19.

不论广义的美育, 还是狭义的美育, 都是通过()才能实现。

  • A.人生境界
  • B.实践
  • C.生存实践
  • D.审美活动
20.

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 A.审美活动
  • B.审美理想
  • C.审美意象
  • D.审美心理
21.

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

  • A.是正确的,意象与审美形态毫无关系
  • B.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 普适性或广泛性
  • C.是错误的,意象就是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
  • D.是错误的,意象具有广泛性
22.

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

  • A.统摄性
  • B.广泛性或普适性
  • C.历史性
  • D.现实性
23.

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同的观点()。

  • A.是正确的
  • B.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的重视而出现
  • C.人生境界具 有审美形态的表形特征
  • D.在古希腊时就如此
24.

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的观点()。

  • A.是美的范畴说
  • B.是审美范畴说
  • C.很全面
  • D.犯了主客二分和 现成论的错误
25.

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的观点()。

  • A.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
  • B.顾及到了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
  • C.是美的类型说
  • D.是审美类型说
26.

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 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

  • A.完全正确的
  • B.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
  • C.抓住了审美 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
  • D.完全错误的
27.

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

  • A.认为美是主观的
  • B.认为美中有人的体验
  • C.认为美是客观的, 完全外在于人
  • D.认为美在实践中形成
28.

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

  • A.审美形态
  • B.审美范畴
  • C.审美活动
  • D.审美经验
29.

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 多以早期人类的()为主题。

  • A.婚姻恋爱
  • B.狩猎生活
  • C.巫术仪式
  • D.耕种
30.

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

  • A.人类开始运用语言
  • B.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 C.人类具有 思维能力
  • D.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31.

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

  • A.语言艺术
  • B.家庭生活
  • C.劳动工具
  • D.巫术礼仪活动
32.

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类的生产劳动
  •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 C.人类社会分工
  •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33.

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 A.异性的吸引
  • B.游戏的冲动
  • 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 D.祭祀的崇 拜
34.

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

  • A.有意味的形式
  • B.劳动先于艺术
  • C.自由游戏
  • D.巫术礼仪活动
35.

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

  • A.表现说
  • B.劳动说
  • C.本能说
  • D.巫术说
36.

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 ()。

  • A.泰勒
  • B.弗雷泽
  • C.卡毕歇尔
  • D.普列汉诺夫
37.

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 ()。

  • A.加达默尔
  • B.弗洛伊德
  • C.柏格森
  • D.贝尔
38.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 ()。

  • A.自由创造
  • B.交感巫术
  • C.自由游戏
  • D.劳动先于艺术
39.

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 ”的是()。

  • A.欧阳修
  • B.苏轼
  • C.梅尧臣
  • D.柳宗元
40.

所谓“胸有成竹 ”,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特征。

  • A.虚无性
  • B.具体性
  • C.不可捉摸性
  • D.非实体性
41.

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 ()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 A.审美距离
  • B.静观体验
  • C.陌生化
  • D.热情投入
42.

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

  • A.惊异
  • B.领悟
  • C.体验
  • D.澄明
43.

美感产生于()。

  • 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 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 程
  • 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
  • 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
44.

马克思说过: “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 ”,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

  • A.自律性
  • B.超越性
  • C.自我性
  • D.开放性
45.

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

  • A.自律性
  • B.个性化
  • C.开放性
  • D.形式符号性
46.

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

  • A.信仰关系
  • B.认识关系
  • C.审美关系
  • D.本己性精神交流
47.

趣味无可争辩 ”观点的错误在于把()。

  • A.审美趣味相对化
  • B.审美趣味绝对化
  • C.审美趣味个性化
  • D.审 美趣味主观化
48.

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 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

  • A.主体的个体特征
  • B.后天的社会因素
  • C.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
  • D.人的生理素质
49.

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位置的是()。

  • A.审美需要
  • B.审美经验
  • C.审美趣味
  • D.审美理想
50.

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

  • A.审美需要
  • B.抽象思维
  • C.审美理想
  • D.认识能力
答题卡(剩余 32 道题)
一、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