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
  • 医卫类
  • 建筑工程
  • 外语类
  • 外贸类
  • 计算机类
  • 财会类
  •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 我要找题网 > 考试试卷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卷面总分:0分 答题时间:分钟 试卷题量:0题

一、多选题 (共41题,共0分)
1.

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直接理论来源是

  • A.计量经济学
  • B.人力资本理论
  • C.劳动价值理论
  • D.教育资本
2.

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时间是

  • A.20 世纪 60 年代
  • B.20世纪 70 年代
  • C.20世纪 80 年代
  • D.20世纪 90 年代
3.

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 A.生产力
  • B.劳务性或服务性
  • C.使用价值
  • D.消费性
4.

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 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5.

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
  • 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
  • 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
  • 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

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

  • A.20 世纪 70 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
  • 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

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 A.科学技术市场
  • 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 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
  • D.服务市场
8.

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
  • B.政治制度制约
  • C.生产力水平制约
  • 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9.

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特点
  • B.弹性大特点
  • C.间接性特点
  • D.长效性特点
10.

师资优化组合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

  • A.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
  • B.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
  • C.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
  • D.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
11.

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 A.个人
  • B.群众
  • C.国家或政府
  • D.企事业单位
12.

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 A.教育投资
  • B.教育成本
  • C.教育收益
  • D.教育分配
13.

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
  • B.实算法
  • C.费希洛计算法
  • D.舒尔茨计算法
14.

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 A.规模过大稳定型
  • B.规模适度稳定性
  • C.规模适度成长型
  • D.规模过小成长型
15.

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 A.均劳动简化 =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某准级教育 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 B.平均劳动简化 =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 力的教育程度
  • C.平均劳动简化 =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某准级教育劳动 力的教育程度
  • D.平均劳动简化 =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 劳动力百分比 (按教育程度 )
16.

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原则不包括

  • A.学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 B.保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D.批判与吸收相结合原则
17.

从数量上研究确立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不包括

  • A.劳动价值学说
  • B.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理论
  • C.按劳分配原则
  • D.劳动简化理论
18.

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出发点是

  • A.重视土地和人口数量的作用
  • B.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作用考试大论坛
  • C.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 D.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
19.

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依据在于

  • A.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 B.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 C.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
  • D.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20.

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 B.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 C.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 D.教育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采集者退散
21.

沃尔什的教育收益计算法,称为

  • A.余数分析方法
  • B.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 C.现值折算法
  • D.“费用——效率”分析计算法
22.

需要着重考虑中等教育学校网点结构和布局,逐步普及中等教育并使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的地区是

  • A.城市、沿海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
  • B.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
  • C.经济发展中地区
  • D.贫困地区
23.

下列各项不属于教育公用经费的是

  • A.公务费采集者退散
  • B.业务费
  • C.设备购置费
  • D.人员补助工资
24.

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是有其三个基本特性决定的,即教育是基础性产业、间接性产业和

  • A.多效性产业
  • B.第三产业
  • C.专业性产业
  • D.独立性产业
25.

教育投资相对量与经济指标增长相比,发

  • A.相对迟缓
  • B.相对滞后
  • C.超前速度增长
  • D.平行速度增长
26.

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

  • A.地方政府
  • B.国家或中央政府
  • C.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 D.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左右
27.

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 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
  • C.科学技术水平
  • D.社会人口
28.

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是

  • A.教育物质成本
  • B.教育社会成本
  • C.教育直接成本
  • D.教育间接成本
29.

学校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前提条件是

  • A.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
  • B.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 C.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来源
  • D.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30.

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随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教师比的提高而

  • A.呈下降趋势
  • B.呈上升趋势
  • C.呈稳定趋势
  • D.呈起伏趋势
31.

决定个人是否接受教育或受某种级别类教育的依据是

  • A.教育个人收益
  • B.教育经济效率
  • C.教育社会效益
  • D.教育经济投资经济效益
32.

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 A.20 世纪 20 年代
  • B.20世纪 50 年代
  • C.20世纪 60 年代
  • D.20世纪 80 年代
33.

确立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是

  • A.扩大再生产理论
  • B.人力资本理论
  • C.社会再生产理论劳动价值学说
  • D.
34.

首先阐释“人力资本”特定含义的是

  • A.舒尔茨
  • B.贝克尔
  • C.沃尔什
  • D.丹尼森来源
35.

教育的个人需求动因不包括

  • A.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 B.精神生活的需求
  • C.物质生活需求
  • D.社会地位需求
36.

我国教育供求关系有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

  • A.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 B.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矛盾采集者退散
  • C.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 D.教育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
37.

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 B.恩格斯
  • C.托夫勒
  • D.奈斯比特
38.

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
  • B.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采集者退散
  • C.提高劳动力报酬
  • D.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形态
39.

教育投资从投资对象来说,构成部分包括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和

  • A.国家投资
  • B.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
  • C.个人教育投资采集者退散
  • D.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
40.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 (1985)资料分析计量,1983 年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

  • A.5.7%
  • B.10%
  • C.4.0%
  • D.5.0%
41.

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财力构成中的公用消费部分的是

  • A.职工福利费
  • B.奖金
  • C.工资 采集者退散
  • D.业务费
答题卡(剩余 32 道题)
一、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