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
  • 医卫类
  • 建筑工程
  • 外语类
  • 外贸类
  • 计算机类
  • 财会类
  •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 我要找题网 > 考试试卷

2016年科学.技术.社会自考真题及答案

卷面总分:0分 答题时间:分钟 试卷题量:0题

一、多选题 (共45题,共0分)
1.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概念体系是一个层次网络结构,其中“科学和技术”属于()

  • A.第一层次
  • B.第二层次
  • C.第三层次
  • D.第四层次
2.

美国的STS内容结构可称为()

  • A.三元模式
  • B.复合三元模式
  • C.理论—应用模式
  • D.研究—教育模式
3.

“科学”一词源于()

  • A.拉丁文
  • B.希腊文
  • C.汉语
  • D.英语
4.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是()

  • A.普赖斯
  • B.培根
  • C.罗素
  • D.爱因斯坦
5.

1969年,第一个直接以STS命名的计划是康奈尔大学制定的()

  • A.“技术和社会”计划
  • B.“社会情境中的科学”计划
  • C.“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
  • D.“技术的人文透视”计划
6.

STS获得蓬勃发展,形成世界范围内的STS研究与教育高潮的时间是()

  • A.20世纪60年代
  • B.20世纪70年代
  • C.20世纪8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7.

古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显示了当时()

  • A.手工业技术
  • B.医学水平
  • C.书写技术
  • D.数学水平
8.

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周髀算经》
  • B.《九章算术》
  • C.《数书九章》
  • D.《黄帝九算算法细草》
9.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起点是()

  • A.粒子物理学提出
  • B.星云说发表
  • C.量子论提出
  • D.天文学革命
10.

下列属于“拿来主义”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模式的国家是()

  • A.日本
  • B.德画
  • C.欧盟
  • D.韩国
11.

能对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是()

  • A.科学认识
  • B.科学知识
  • C.科学理性
  • D.科学发现
12.

公元前2世纪,建立“本轮——均轮模型”的是()

  • A.欧多克索
  • B.哥白尼
  • C.伊巴谷
  • D.托勒密
13.

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是()

  • A.第一次技术革命
  • B.第二次技术革命
  • C.第三次技术革命
  • D.第四次技术革命
14.

下列属于农业经济时代的生活方式是()

  • A.游动迁徙的生活方式
  • B.商品经济的生活方式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
  • D.原始族群的生活方式
15.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地是()

  • A.亚洲
  • B.欧洲
  • C.北美洲
  • D.非洲
16.

世界上第一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

  • A.美国
  • B.日本
  • C.韩国
  • D.荷兰
17.

工程共同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

  • A.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 B.塑造人文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C.建造“属我世界”,拓展“类”生存空间
  • D.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
1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

  • A.拔尖人才
  • B.艺术人才
  • C.特殊人才
  • D.科技人才
19.

《京都谈定书》正式生效的时间是()

  • A.2003年
  • B.2004年
  • C.2005年
  • D.2006年
20.

目前科学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形式是()

  • A.理科课程中的实验课
  • B.课外兴趣小组
  • C.探索与研究
  • D.课外实习
21.

传统社会组织结构所面临的挑战是()

  • A..社团组织民间化
  • B..社团组织目标重新定位
  • C..社会成员复杂化
  • D..社团结构规范化
  • E..社团行为不可预测性
22.

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STS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土壤是()

  • A..和平运动
  • B..环境运动
  • C..人权运动
  • D..科学运动
  • E..工业运动
23.

下列文化中,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 A..古埃及文化
  • B..巴比伦文化
  • C..新巴比伦文化
  • D..苏美尔文化
  • E..古印度文化
24.

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的主要特征是()

  • A..社会理念超前化
  • B..社会行为理性化
  • C..社会管理信息化
  • D..社会发展生态化
  • E..社会结构复杂化
25.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是()

  • A..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影响
  • B..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 C..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 D..科学技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 E..科学技术对家庭的影响
26.

用“格物致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概念出自中国古代的《______》一书。

27.

对科学和技术的生态批判中最具有影响的人物和组织是雷切尔?卡逊和______俱乐部。

28.

实施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通过STS教育提高全民的STS意识和STS______。

29.

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新兴学利?群是______。

30.

古希腊社会的经济支柱主要是手工业和______。

31.

超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第三种新文化是______。

32.

鲍莫尔在《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一书中指出:增长背后的推动力是______。

33.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其未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或______。

34.

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是______。

35.

二战后,日本政府的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______。

36.

创新型国家是指什么?

37.

外史论是指什么?

38.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什么?

39.

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什么?

40.

生态文明是指什么?

41.

简述技术的本质特征。

42.

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有什么特点?

43.

简述“证伪论”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特点。

44.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5.

简述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答题卡(剩余 32 道题)
一、多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