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问李四: “你常看《新华文摘》 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 《新 华文摘》?”张三又问李四: “这么说你常看《新华文摘》了?”李四回答: “我 并不是说我常看《新华文摘》。” 从逻辑规律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
春秋时期, 鲁国规定: 如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 可垫钱将其赎回 来,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 但不报销,以示其“义”。孔子知道后批评了他,说这将影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 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 下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 的受了,孔子大加赞赏。 这段文字意在阐明( )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 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 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 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滚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经历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 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我国目前甲醛的年产量、使用量很大,出现的甲醛职业危害很广泛,如用 于树脂的生产、塑料和涂料的制造、织物整理和工业化学品的生产。甲醛不但能 导致鼻腔癌和鼻窦癌,并有可能引起白血病。因为目前白血病方面的证据还仅限 于流行病学方面的发现, 尚未能分析白血病的癌变机理。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 “甲 醛致癌分析”是由 26 位专家对被污染的 10 个国家评议的结果。 这段文字表述的是( )
古人种植的时候需要雨水, 行船的时候需要有风, 水和风能够按照季节准时 而至,古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秩序叫做“信”,有了“信”,人们才能进行生 产劳动,才能正常生活。所以,他们总是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或神仙来保佑,以 便得到准确、实在的“信”。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类自身也需要这种信。而人之 信需要由“诚”来保证,来实现。“诚”为人内心的一种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 “诚”与“信”是一体两面。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泰坦尼克号沉入冰海,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 1503 名,仅 704 人生还。幸 存者约定每隔 10 年到瑞士洛桑集会一次。聚会时,里德帕恩回忆起她的丈夫,当 时他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独活,抱着丈夫不放,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 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史密斯回忆: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为 超载,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声,一位 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很快,船便沉没了。 这段话所要告诉我们的不是( )
“情趣”的“趣”字初一看,说的是兴趣爱好。然而,《列子·汤问》云: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说的是古人奏乐,每奏一个曲子,都要将内心志 趣体现出来。古人又说:“但是识琴中曲趣,何劳弦上声。”显然,这“趣”字 就是志趣,“志”与“趣”本可以互联在一起。有什么样的情志,就有什么样的 情趣。《辞海》里说,“趣”者“取”也,即有取舍的意思与包含的意思在其中。 还有“趋向和舍弃,进取和退止”的意思,人原本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 物欲的世界, 一个是意义的世界。 情趣,也就是怀一个以人为本的心 “情”,“趣” (去)一个和谐世界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悲观的人抱怨风,乐观的人期盼转向,现实的人调整帆。爱就要冒没有回 报的风险,希望就要冒失望的风险,尝试就要冒失败的风险,但之所以要冒风险 就是因为生命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一点风险不冒。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 非常好笑,前者看到的是面包圈,后者看到的是那个窟窿。 对这段文字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对人的活动意义进行深刻反 思之后提出的文化变革目标。早在 19 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做 出了警惕自然界报复的预言,并且说:“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 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 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这段文字的要义是 ( )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