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
  • 职业资格
  • 公务员
  • 医卫类
  • 建筑工程
  • 外语类
  • 外贸类
  • 计算机类
  • 财会类
  •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 我要找题网 > 考试试卷 > 学前教育通用技能试题及答案(一)

学前教育通用技能试题及答案(一)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2023-02-20 13:02:58

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多选题

名词解释:结构游戏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多选题

名词解释:自然后果惩罚法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不是人为的惩罚 ,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 ,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多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曾风行"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强行给自己的子女进行盲目的早期定向培养。有的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时就买好了钢琴,企图把宝宝培养成为钢琴家,有的家长在孩子一两岁时就强行要他背古诗、练书画等等。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总的来说,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请你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谈谈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答:原因:(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2)家长的功利需要(3)应试教育的压力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应注意: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多选题

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决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l)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多选题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娃娃家”的活动内容很简单,老是买菜烧饭,假如你是该班的当班老师,你将如何指导角色游戏,丰富游戏的情节内容。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答: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 (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儿童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越多,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充实。该案例中儿童娃娃家游戏的情节简单,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2)尊重儿童的意愿;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多选题

试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答:(1)爱心。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 (2)观察力。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 (3)沟通能力。沟通是指人际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幼儿教师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也包含与家长的沟通,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等。沟通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5)科研能力;(6)写作能力;(7)自学能力;(8)以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每一个要点适当展开说明)

多选题

简述提倡保教结合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1)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结合的; (2)保育有了新的内涵。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新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随之现代保育不仅包括对孩子身体的照顾,也包括了对孩子心理能力的保护和培养; (3)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多选题

幼儿出现入园适应不良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答:幼儿之所以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 (l)环境的巨大变化; (2)家庭的因素;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多选题

名词解释:完整儿童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指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多选题

简述皮亚杰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开始做题

正确答案: 答:(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 (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