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意愿画
正确答案: 意愿画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由自己独立确定绘画主题和内容,综合地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形式。 意愿画特别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作画,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是自己想象的内容大胆地进行构思、加工,组合成一幅有一定主题情节内容的画面。意愿画给儿童以充分的心理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从而促进儿童进行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简述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正确答案: 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阐释了柏拉图对艺术在教育上的功能的意见,即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里德认为,人类的不幸,穷本探源,是因为个人的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这种现象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缺失所产生的后果。艺术是个人借以达到内心世界和他所生存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和谐的过程,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方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的机遇。艺术以两个一般性原则为基础,其一是,成长中的人应该了解存在明显变异世界中的关联性与相似性,这个原则以统合为基础,并且以艺术对于这个统合性的贡献为基础;其二是,用卢梭的话来说,儿童“应该全然依赖具体事物”,这就是说,儿童应该通过感觉的培养来认识世界,应该通过感觉直接接触事物而学习,因为唯有通过这种直接接触,才能为其抽象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里德认定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所谓统整就是个人的独特性与社会的统一性协调,那么,我们不难理解里德的所谓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教育应以艺术作为基础的命题。
名词解释:物体画
正确答案: 物体画是由教师确定某一物体,并教给儿童关于该物体形状、色彩、结构的画法,从而使儿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物体画是绘画活动的初步训练方式,也是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基础。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提高其绘画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名词解释:曼陀罗
正确答案: 曼陀罗(mandalas)在梵语中是“魔圈”的意思。它常用来指所有那些包括圈形主题的符号图形,有时又特别指那种其中结合着直线的圆圈样式。曼陀罗是儿童和成人共同喜爱的、具有良好视觉形象的、平衡而协调的图形组合。这类图形的组合,儿童会将它贮存在记忆中,并在以后美术表现活动中不断地加以重复运用。荣格把曼陀罗看成是人类大脑的结构及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终极根源,是人类一种最高的、和谐的印象。里德则把曼陀罗看作是几十万年以来残留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型遗迹中的一种。曼陀罗具有圆满、完整无缺、统合的映象,它包含了自足完满和无限的冥想。
试分析美术取向与教育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不同内涵
正确答案: 美术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着眼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作为延续和发展人类美术文化的主要方式,美术教育是伴随着美术的诞生而诞生的。从原始人类从事美术活动起,人类就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已有的美术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美术文化正是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美术的诸多功能也正是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增强的。美术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 教育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着眼教育,即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幼儿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等。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 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美术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反映了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涵义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前者更多考虑的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后者则更多顾及的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汲 取幼儿美术教育这两种取向中的有价值部分,使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能使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涵义。广义的幼儿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包含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如通过幼儿美术教育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幼儿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基础。幼儿美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过程目标
正确答案: 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相应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那么过程目标注重的则是活动的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use)认为,教育由4个不同的过程构成。它们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尚能用行为目标陈述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是无法用行为目标表述的。他认为,设计教育活动时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加以展开。
名词解释:表现目标
正确答案: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一般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因此,艾斯纳认为,当教师要求儿童想象性地运用技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的时候,应为儿童设立表现目标。艾斯纳“发明”了表现目标,以此补充行为目标,而不是取代行为目标。行为目标使儿童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儿童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 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预期的结果。它只为儿童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目标可让儿童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鼓励幼儿自己去表现自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众多学者都认为艺术与游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请谈谈它们与幼儿成长的关系?
正确答案: 著名美术教育家里德和罗恩菲尔德都相信,艺术和游戏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所不同的是,罗恩菲尔德把艺术看成是游戏的一种形式,而里德却把游戏看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条件下,儿童通过游戏实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在游戏中,幼儿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和愿望去活动,去表现。但是,幼儿尚不能运用成人的语言符号系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要、经验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能满足其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在游戏中,包括“美术语言”在内的各种象征性语言能够按照幼儿自身的需要而加以改变,能使幼儿唤起过去的经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去被迫地适应现实,解决了在适应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情感冲突。儿童在游戏中实验自己的行为、行动和知觉,无须害怕失败或报复,从而使整个身心处于自由和谐的运转状态。游戏中的反复尝试与体验,使难以理解和适应的周围世界变得可以被理解和适应了,也达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和认知上的平衡。 游戏是学龄前期儿童发展的主要源泉,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更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
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作为艺术的一大门类,美术具有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 其一是造型性与视觉性。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都体现为具体可视的、占有一定空间形式的实体。美术创作的目的就是造型,所采用的题材主要是通过外在形状来表现人和事物。但是,美术作品的造型应当是外形与内涵的统一体,即通过可视的外形来表达蕴藏在深层的神韵与情感,即中国传统画论所说的“以形写神”,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和“情景交融”。 其二是瞬间性和永固性。美术作品是静止的,即使描绘一个运动过程也只能截取其中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一旦被美术作品创造为形象,就永久固定下来。美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反映现实和表现题材方面的某种局限性:这就是不能直接表现运动或情节发展过程,也难以表现图像所能显示的视觉范围之外的事物。但美术作品中理想的直观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凝炼及独特的美感又使它在艺术世界中能独树一帜,魅力无穷。
名词解释:工艺美术
正确答案: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包括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具有审美特性的工艺品;以及用特种材料制成的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 练习次数:0次